12月21日,“示范领航合力育人 思政课+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论坛”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乐乎楼举办。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闵辉,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副处长杨长亮,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形势与政策分教指委主任委员高德毅,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出席会议。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专家,上海大学部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领航学院领导、示范课程负责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等80余位教师参与。论坛开幕式和主旨报告分别由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聂清,教务部常务副部长彭章友主持,专题交流由教务部副部长、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负责人顾晓英主持。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致欢迎辞。他指出,作为红色学府,我们的根是上大的红色血脉。这是我们立足当下,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非常重要的资源。思政课和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务必要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把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风范和精神传承下去,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资源。去年起,上海大学最新打造“光影中国”“中国芯路”等思政选修课程,融党史入课程。学校发起成立全国首家党史类课程联盟,湖南大学、嘉兴学院、延安大学、井冈山大学等10所高校加入,已连续举办4期异地实时共享课,讲好讲活伟大建党精神。至今,学校扎实开展课程思政领航校建设,已建设7个领航学院、13个领航团队和122门领航课程,遴选46门校级示范课程和58门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试点课程,立项编撰6部市级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2021年,学校成功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育研究示范中心,叶志明教授领衔课程获评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与教学团队。下一步,学校要精心打好组合拳,强化协同机制,凝聚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建设合力,树标杆,创一流。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闵辉致辞。他肯定了时值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召开五周年之际,上海大学举办本次论坛,非常有意义。他指出,上海将在整体设计、系统推进、持续发力上继续努力,将思政课、课程思政建设推向高质量发展。他对高校思政课程改革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把握思政课的核心地位,增强课堂实效,处理好课程教学大纲和课堂教学的关系。打造思政课改革的“立体空间”;二是要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挖掘课程育人资源,处理好专业课程与思政的关系、课程与课堂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标准与评价的关系;三是要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建优建强,提升教师的育人水平。
在与会人员的掌声中,闵辉和成旦红为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上海大学)揭牌。成旦红书记为高德毅教授颁发了中心“特别顾问”聘书。
复旦大学教授石磊和熊庆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张黎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周立旻,上海大学教授叶志明、忻平、顾骏等受聘为中心首批“特聘专家”。
会上,聂永有、肖俊杰、周丽昀、程波、胡笑寒、施鹰、陆永生和郭兴明等从专家们手里接过上海大学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铜牌。
袁晓晶等12名马院思政课教师被聘为“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上海大学)思政专家”。
高德毅主任应邀作了“德育理念创新与理论探索——课程思政内涵与外延”的主题报告。他高度肯定了上海大学在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创新探索中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从熔炉育人理念、课程思政的教改深度探索以及教学改革深化与实践探索三方面介绍如何推动课程思政向纵深发展。课程思政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不能只求“简单发动”,大家能做就行,而要不断深化推进。
顾晓英教授从“大国方略”到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领航校到获评“国家级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讲述了上海大学如何从点到线到面,顶层设计、制度支持、部处和院系合力,扎扎实实让课程思政落地见效。她从有进阶、有路径、有机制、有延伸、有辐射等展示了上海大学立足上海,辐射全国,积极促进思政课和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建设理念与创新实践。
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谭红岩从目标定位、实践探索和未来规划三方面分享了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的建设成果。她指出要高质量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引导教师从无意识做到有意识,进一步激发个人和群体行动力,让教师在教与学过程中得到成长进步,努力在真实情境学习中探索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凸显课程思政在华东师范大学师范生培养中的特色与亮点。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蒋铁骊教授代表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领航高校领航学院作了交流发言。他指出美院的“创意写生”“中共一大绘制油画写生”等课程,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呈现出了课程思政“以美化人”实效,美术学院从教材、课程和教研项目、学科建设等方面多管齐下,合力推进课程思政领航学院建设等。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黄世泽副教授以“电子技术基础”为例分享领航课程建设经验。他认为,要让思政的“盐”融入工科专业课程的“汤”,必须要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创新设计,一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二是知识为本,深度挖掘;三是案例建设,资源共享;四是教无定法,百花齐放。他结合混合制课程教学,介绍了全链条过程中如何融入思政,让“硬课”体现科技之美,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用爱国科学家精神激励青年学生。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马原教研部主任袁晓晶副教授,从思政课教师视角分享了上海大学马院近年思政课教学改革进展和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做法。她认为,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提供人才梯队、平台服务和综合评估,实现思政课+课程思政的协同促进、双向联动和共同发展。
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副院长、校级课程思政工作室主持人胡笑寒,从中外合作办学的工作实际出发,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携手实现价值共创,以中国心阅世界、以世界眼育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办好扎根中国大地的国际化教育。
特聘专家、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负责人上海中医药大学张黎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周立旻教授、上海大学力工学院叶志明教授等一致认为,要落实课程思政育人实效,必须教师先育己,要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教师先育人。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叶志明教授道出肺腑心声。“教师教书育人是做好课程思政的思想和行动基础。课程思政是教师教书育人在课程教学中具体体现。”教师必须把育人和思政紧密结合。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人,首先要解决“谁在培养人”的问题,课程思政不是“课堂思政”,而是伴随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课程思政的成效在学生,在于立德树人上。
上海大学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周丽昀、陆永生、施鹰,示范课程负责人、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马亮,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国建,上海大学附属中学政治课高级教师王海燕等,一一作了简要交流。
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聂清作了总结,课程思政应该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课程思政建设一定要落到学院。研究中心可以从丰富的案例做起,分层分类深入推进。
本次论坛,为深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效应,搭建了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沟通交流的平台;搭建了上海大学各部处与思政课、课程思政教师们协同育人的平台;搭建了校内各学院、校级领航校、国家级示范中心之间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建设的交流对接平台。思政课教师的“加盟”与“助力”,必将有助于促进思政课、专业课教师共同成长,也是上海大学继续示范领航,合力育人,积极开启思政课+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