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优秀毕业生龚思涵:她以法为舟,躬耕乡野,惟愿在黑暗中看见远方的星光

创建时间:  2021/07/09  甄杰     

如果我真的要定个目标的话

我希望能像我导师说的那样

用世界的眼光和历史的洞察

实在地研究一点中国的真问题

她是学业繁忙的研究生

是躬身乡村的实践者

是普及法律的志愿者

也是学院宣传的得力干将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

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龚思涵

知行合一的求索之路



龚思涵

中共党员

法学院2018级民商法学硕士研究生

法学院2018级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宣传委员

毕业去向: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2021级民商法学博士研究生


科研创新成绩

发表译文1篇于《产权法治研究》

发表论文1篇于《上海法学研究》

参与《农村土地权利制度改革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等课题

参与《2020世界人工智能法治蓝皮书》

(上海市建设人工智能高地七项行动之一)部分章节的编写工作


所获荣誉

上海大学优秀学生干部

上海大学研究生优秀党员

上海市大学生宪法法治宣传优秀志愿者

2018-2019年度上海大学研究生优秀党员

2018-2019学年上海大学学生社区优秀个人

法学院党委研究生党总支(集体)

获上海大学第十六轮基层党建“好项目”优胜奖


Vol.1

立志为学:学术科研探求新思路

“你对未来有什么打算?”

几乎在每个重要的人生路口,都有人郑重其事地这样问龚思涵。

半年前,她正在考法律系博士。交大教授和她聊天时认真问道,未来有什么计划?三年前,她研一刚入学。导师李凤章教授问她,未来打算深造,还是就业?

我想读博。”在每个路口,她都这样回答。

听罢,导师笑了笑:“你确定吗?读博很苦的。”

我确定。”

对龚思涵而言,这份笃定不仅受法院工作的家人影响,更出于由衷的喜爱。本科专业分流时,她选修了几门法学课程,“觉得很有趣”,从此怀抱对法律的满腔热情;第一次学物权法时,她意识到这是一种精巧而缜密的理论,“竟然能研究出这样的理论,太厉害了。”

她在法律的世界越走越深。研一时,在导师李凤章教授推荐下,她开始翻译学者Morris R. Cohen的英文文章。最初,英文的“一词多义”带来了不少困惑:“比如说action这个词,通常来说是‘行动’的意思对吧?但是在法律里,这表示‘诉讼’。再比如article,这不是‘文章’的意思嘛?但在法律里,指的是法律‘条款’。”

查阅、思索、比照文献,不断修改下,这篇译文终于刊登,并成为她论文发表的起点。



其他论文的写作同样离不开她的阅读与思考。每周,龚思涵都会参与法学院陈吉栋老师声名远播的“民法小课”读书会,并多次担任学生导读人与报告人。陈吉栋老师带着他们,既通读德国、美国或台湾学者著作,也解释《民法总论》这样的大部头,更欢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论文,在倾听与交谈中摸索论文的下一步。



读研期间,龚思涵不仅在《上海法学研究》发表论文,更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课题《农村土地权利制度改革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作为团队成员之一参与了《2020世界人工智能法治蓝皮书》部分章节的编写工作,该成果是上海市建设人工智能高地七项行动之一。



或许这并非最亮眼的成绩单,但每个踩在沙滩的脚印,都是不为海水抹去的坚实痕迹。教授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

你读书做研究,最好要有一点自己做出来的东西。假如你在一个领域做了二十年研究,当人们提起这个领域时,他能够提起你,你可以拿出来自己小小的成果和成就,也就够了。”




Vol.2

知行合一:解决中国实践真问题


龚思涵摁亮手机,屏幕上出现一句话:

用世界的视角和历史的洞察,

解决中国实践的真问题。”

这话来自导师李凤章教授。他常对自己的学生说,写论文时一定要写“真问题”,许多论文的研究问题多为假命题,做土地、城乡问题却鲜少调研,光谈理论不问实际,就容易忽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论自然难堪大用。

这句话被龚思涵设为屏保,并见证了她读研期间参与的两次实地调研。

加入李凤章教授的课题组后,教授曾带他们去到上海本地的几个村镇进行调研。对龚思涵而言,这既是她第一次如此切实地扎根乡土进行的调研,也是一次因语言隔阂而略显“狼狈”的挑战之旅。重庆长大的她走在上海的乡村,从小耳濡目染的川渝方言突然变为吴侬软语,村民们起初还会用普通话介绍情况,说到激动处,沪语开始连珠炮似的往外蹦,这迫使她一边做会议记录,一边不断求教,快速“恶补”上海话。

但收获也是鲜明的。调研中,他们走访了土地管理局、村集体领导。对学者与研究生而言,调研的意义在于触碰一手事实:“只有着手做这件事的人,才真正了解问题”,“有时候我们确实想不到,原来他们在关心的是这个问题”。

这次调研给龚思涵一次将所学与实践结合的机会。而去到著名社会学学者费孝通曾去过的“江村”进行“家国智库调研”考察,让她在“知行合一”的路上走得更远。



“江村”,是费孝通先生为苏州市吴江区开弦弓村起的“学名”。在江村,龚思涵与团队共同调研了整整一周。对她而言,在上海乡村的调研多是当日往返,少有驻扎多日以深入了解情况的机会。而在江村,他们不仅与村集体、村委会等单位交流,更在一周里与村民们展开了多次面对面交谈。你来我往的发言中,一个少有修饰、朴素而真实的乡村渐渐浮现。



对有些人而言,在偏远之地调研乡村的一砖一瓦,远不如在经贸大厦对大企业调研来得“光鲜亮丽”。然而,龚思涵说:“我对这次调研印象还蛮深的,好像真的跟乡民们走近了许多,不仅了解了法治乡村在建设过程当中真实的开展情况,也开始思考今后可以如何展开工作。”

最近,在李凤章教授、王卫国教授的带领下,龚思涵又参与了上海市“三农”决策咨询课题《上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法调查研究》。一段新的旅程,已经出发。



如果我真的要定个目标的话,我希望能像我导师说的那样,用世界的眼光和历史的洞察,实在地研究一点中国的真问题。”


Vol.3

以爱为帆:普法与公益的践行者


四五十双眼睛齐刷刷的盯着——站在讲台上,龚思涵多少有些紧张。

这是她第一次在上海本地的中专学校给孩子们上普法课程时的感受。作为法律普及志愿者,面对数十个不谙世事、想象天马行空的孩子,普法该从何做起?



一方面,她从最接近孩子们生活的问题说起——王者荣耀最火的时候,她举的例子和打游戏有关:偷偷用妈妈的手机在游戏里花五千块买了装备,妈妈发现后能不能要回这五千块?2017年号称“史上最严”的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推出后,她在课堂上将其言简意赅地为孩子们归纳为“有盖儿的地方都不能吸烟”,顺便叮嘱孩子们记得告诉自己的爸爸妈妈;垃圾分类正式施行和“高空抛物”正式入刑的时候,她立刻将其引入课堂,紧跟时事。

另一方面,孩子们有着无穷的好奇和追问。政治课本上提过的人民代表大会具体是怎么回事儿?人大代表是怎么选出来的?宪法和民法典,具体有什么不一样?对这些问题的耐心解答,也成为她普法日常的一部分。

此外,她还多次参与“新沪杯”法律知识竞赛的复赛、决赛命题工作,并与团队共同编制面向上海市中学生的普法材料,2018年宪法修订后,团队曾推出宪法法律知识手册,列出《宪法》中最重要的十点,帮助读者高效而便捷地了解宪法。普法活动后,她曾获得2次“上海市大学生宪法法治宣传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






不过,她的志愿活动远远不止如此。阴雨绵绵的南京东路,她五点半起床,七点半出现在这条尚显清冷的街道,作为法律援助志愿者为周边居民答疑解难;在彭浦新村“王友春法律援助工作室”,她与被誉为“最美检察官”的王友春老师并肩工作,近距离接触许多需要法律援助的人。



但作为法律学子,她的思考从未停止。一次活动结束后,她如此写道——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法律援助是王老师的一句话:“这位当事人家里情况比较困难,好多居民也都知道,也非常同情她们,我也很同情她们,但是同情她们对她们不会带来任何实际用处,我们应当从我们法律专业的角度为她提供一定的解决途径,为她提供更多渠道维护自己和孩子的权益,这才是对她们有用的。

“听到这句话后,我觉得王友春老师是从心底里想要为社区居民解决一些法律问题,这样的热情很纯粹,更真诚,同时也让我问我自己,是不是在向着王友春老师这一目标前进呢?”



Vol.4

以法为舟:直挂云帆济沧海


很难想到,法学院许多严肃的新闻稿件、讲座推送,都由这个笑声极具感染力的女孩儿操刀。

从选题活泼的毕业季欢送前辈、疫情居家学习,到文风严肃的“泮池法学论坛”、讲座预告,“上海大学法学院”公众号里,由龚思涵负责编辑的文章多达数十篇。

学业繁忙的研究生、躬身乡村的实践者、普及法律的志愿者,如今再加一个学院宣传的得力干将……角色越多,意味着要做的事情越多,需要付出的精力也越多。

如何既不熬夜,又能高效利用时间,同时做好这四件事?研一忙得抽不开身时,龚思涵不断思考着这个问题,“后来我就不熬夜了,有事情需要做,我就第二天早上七点钟起来。熬夜的话第二天萎靡不振,等于浪费了一整天。”

而高效利用时间的第一步,或许就是合理安排“人生规划”。在龚思涵的规划里,许多“无关”选项早已剔除。“法律援助、乡村调研,或是参加读书会、看书写论文,这些事情都是和我专业相关的,因此我才会选择去做。反过来说,学生会、晚会等活动对我的个人规划帮助不大,我就会提前剔除。”



她将导师的寄语截图收藏,实在焦虑时就拿出来反复品读:

法律人的逐梦是一次朝圣之旅,未来的道路充满成功的喜悦,也充满未知的艰辛。我们惟愿在黑暗中你能看见星光、在泥泞中你能看到远方的冈仁波齐,无论顺境逆境,都保护好自己,照顾好自己。路好走,就快马加鞭,路难走,就歇歇脚慢慢前行。



维理尚法、恪正克坚

因规则而自律

因敬畏而谦卑

因正直而高贵

因坚持而富有力量”

法学研究之路漫漫

我们祝福即将踏上新征程的龚思涵

追求学术本真,永葆赤子之心

用世界的视角和历史的洞察

解决中国实践的真问题”


上一条:SJC优秀毕业生风采|李立阳:青春与祖国山河同频共振

下一条:SJC优秀毕业生风采|苏琳:勇敢走出舒适圈,创造多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