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习近平总书记昨天前往新建成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并带领党员领导同志重温入党誓词。在党的百年华诞行将到来之际,也是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之时,反复研读这部“教科书”,无疑会让全体党员、全体人民汲取更深沉的向前力量。
学习党史、深读党史、读通党史、悟透党史,是要鉴往知来,也是要启发未来。历史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为后来提供启示,提供对照。要得到实实在在的启示,前提是“学真历史”“真学历史”,并且在历史的逻辑中把握历史的脉络、理解历史的价值;又需要善于以历史来观照当下,在历史的长河中,更好地寻找到当下的坐标。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昨天在上海交大为师生代表上党课并作形势报告,围绕“应该从党史中读出什么”,提出了值得上海各级党员、各级青年乃至全体市民思考的“党史十读”——
读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的沧桑巨变,
读出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不变的初心使命和永不褪色的人民情怀,
读出中国共产党不屈的斗争和顽强的奋斗,
读出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的执着和发展真理的勇气,
读出中国共产党人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精神丰碑,
读出中国共产党勇于修正错误、勇于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
读出中国共产党把握时代大势、赢得历史主动的胸怀格局,读出上海这座城市在党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读出青年一代传承红色基因、投身伟大事业的使命担当。
“十读”之中,提炼的是百年党史蕴含着的思想逻辑、理论逻辑、制度逻辑,是历经百年淬炼出的精神品格,亦能找到同当下时代命题、社会关切的对应之处,其间就蕴含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正如总书记所说,这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践行初心使命,方能奠基立业,方能开辟未来,这是一条内在贯穿的逻辑,是一条应当矢志遵循的路径——走向未来,终究要明白为何出发,也终究要牢记初心使命,厚植人民情怀,始终实事求是,勇于自我革新。
读到这套历史逻辑,需要一些特别的读法,有正确而坚定的历史观。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是从后往前任意推演、随意想象的,更不是随兴发挥、凭空编造的。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不是轻轻松松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敲锣打鼓一帆风顺的,其间经历过无数次挑战、考验、探索、曲折乃至牺牲,有过创业维艰,有过大浪淘沙,有过革故鼎新,有过拨乱反正,有过关键抉择,当然也有过势如破竹、乘胜而上。这一切构成了一部丰厚的党史,成就了今天的基业。读史,就要把这些真实的历史读进去,读出历史中的波澜与不易,进而从这些波澜与不易中,真正感悟到坚持真理、坚定信仰的弥足珍贵,感悟到一个百年大党得以伟大、得以青春的秘诀。
“十读”之中,自然也对应了今天这个特殊时代在历史长河中的方位,以及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作为一座光荣之城所特有的身位。读党史,要恪守具体史实的“真”,也要把握宏大脉络的“正”,不能仅知一叶而不顾全树,而要善于在长周期里去把握方位、明晰责任。
有时候,一时一地的得与失,并不直接对应长周期里的得与失,唯有建立了一种大视野、大胸怀、大格局,才能做出真正无愧于历史的大作为。反过来,许多具体的历史细节,也正要放到大历史的背景之中,才能读到更深层的价值。
百年党史,于此有过许多实例,今天我们读史,也是要续写新的历史,党史中有读懂现实的钥匙,也有开启未来的钥匙,就看能否读出精髓、读到实质——“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这种“信”,一定是植根深处的信仰,一定展现为一种大责任、大情怀、大格局。
(来源:伴公汀,2021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