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展览,带我们重温钱伟长先生的扶贫记忆

创建时间:  2021/03/27  甄杰   信息来源: 新闻中心   

一切从国家的需要出发。”

这句话贯穿了钱伟长先生的一生

他不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和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在中国西部地区开发的战线上

他也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和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际

一场关于钱老在毕节扶贫的展览

于近日在上海大学开幕

将人们的记忆带回到那段岁月中……


图片


近日,由中共上海大学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委员会主办,上海大学图书馆承办,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文明办)、贵州毕节市委政策研究室、毕节试验区杂志社协办的“心系乌蒙 情牵千里——钱伟长与毕节试验区扶贫记忆展”在钱伟长图书馆书香谷开幕。


15A9B


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段勇为本次展览致开幕辞,并宣布展览开幕。他在致辞中回顾了建党百年的伟大征程、脱贫攻坚的伟大创举、老校长钱伟长先生在毕节试验区的扶贫事迹,号召我校广大师生传承和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追求卓越、争创一流。




在筹备展览期间,上海大学的付丽、李柯老师来到了钱老曾经踏遍的毕节地区进行调研,收集了钱伟长先生在毕节考察期间的重要历史资料,也看到了当地今天的发展变化,以此为基础梳理了钱老与毕节的故事。


寻伟长足迹——重访钱伟长毕节扶贫路

撰稿人:付丽、李柯


2021年2月2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这份荣光来之不易,离不开各地区人民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协同发力、守望相助。我们的老校长也曾对我国贫困地区的发展念念在心,并身体力行的投入到扶贫事业的实践中,而这个令钱老牵挂的地方就是毕节。

毕节,位于贵州西北部,乌蒙山腹地,西邻云南,北接四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历史文化灿烂、资源富集的地方。但也由于复杂的地理环境,喀斯特岩溶地貌,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贫瘠,人口众多,曾是名副其实“苦甲天下”的硬骨头。正所谓“中国脱贫看贵州,贵州脱贫看毕节”。

上世纪八十年代,毕节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1985年,一份新华社“国内动态”的报道惊动了中南海。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同志看到报道中毕节的贫困面貌后,作了重要批示,“有这样好的各族人民,又过着这样贫困的生活,不仅不埋怨党和国家,反倒责备自己‘不争气’,这是对我们这些官僚主义者一个严重警告!!!请省委对这类地区,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地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

1988年,在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并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由此,开启了黔西北乌蒙山区改变千年闭塞落后面貌的伟大创举。


图片

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试验区的批复

(毕节政策研究室提供)


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钱伟长先生也因此与毕节结下了深厚情缘。钱伟长先生连续担任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第一、二、三届组长和第四届总顾问,曾五次赴毕节考察、指导工作,对试验区的发展规划提出重要建议,对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工作做出重要贡献。


确定规划 战略指导

1988年10月初,已是耄耋之年的钱伟长先生率领专家组对毕节进行实地考察。帮助毕节制定试验区规划。提出,规划内容要涵盖“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和人口控制”三大主题。

1988年12月7日,钱伟长先生带领专家组再次来到毕节,实地考察了纳雍县姑开乡水土流失情况和毕节县小煤矿、小水电。对毕节地委、行署草拟的《毕节试验区发展规划》提出了详细的修改意见:“提出一份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发展规划,代之原有的脱贫规划和其他规划。应包含几个部分:(1)农业与生态环境整治,(2)地方工业与乡镇企业,(3)能源与交通,(4)教育与人口。”推动了“以加速开发扶贫、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为目的,通过机制转换、制度创新、组织建设,启动商品经济,促进全面发展;利用政策引导和采取特殊措施,以发展经济为重点,寓生态建设于开发扶贫之中,以经济开发支持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开发,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在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的基础上,把教育和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实现粮食、人口、生态协调发展”的试验区道路的确立。

钱伟长先生在讲话中对试验区工作强调:“要深刻研究乌江流域开发与毕节地区发展的关系。要注意民族问题,民族问题实质上是经济问题,最终也是政治问题。要解决人口问题,要把坝地的粮食搞上去,多一点粮食给山上的人吃,才有可能退耕”。


产业帮扶 建言献策

1988年12月11日,钱伟长先生在毕节作《沙洲乡镇企业的兴起》的报告,分享沙洲县是如何通过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地区发展。钱老强调“群众富起来,地区自然富。群众富还是靠办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就是提倡农民办企业,可以联户办,不一定都由乡政府办。”1993年,钱先生提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并指出乡镇企业不是乡办企业,为试验区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提高集约经营指明了方向。


图片

1988年 钱伟长先生在毕节作沙州乡镇企业兴起的报告


图片

1993年9月,钱伟长先生出席试验区5周年总结会

(毕节政策研究室供图)


1997年5月19日,顾问组组长钱伟长带队,一行15人,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他们听取了地委、行署领导关于毕节试验区9年的工作汇报,了解了毕节的畜牧业发展及潜力等情况,实地考察了地区化肥厂、地区毛纺厂、毕节市制革厂和织金县以那镇松树坪养牛专业村。

钱老指出:“初期,以‘两烟’产业为主导,加速资本积累,确保社会稳定。逐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和发展后续支柱产业,促进多元化产业发展。”他语重心长地提出:“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要全面发展,不要单打一。单打一的支柱产业是危险的,要考虑多元化产业的发展。”

以钱老为代表的专家顾问组,对毕节地区重大项目的上马、重要行业的发展、支柱产业的培育做了大量具体工作。亲自给国家和有关部委领导人写信,对促成了项目的立项和修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毕节可以建立“国家级秸秆养畜示范区”, 钱老亲自给农业部领导写信。当时由于种种原因国家拟暂停新批示范区的工作。他在信中说到,“考虑毕节地区仍有160万人口尚未解决温饱,发展本地区秸秆养畜,可以连接千家万户,既富县,又富民。”他提出“毕节地区应逐步调整产业结构,以改变‘两烟’这一夕阳产业在总产值与财政收入中比重过大的局面。以防止一旦‘两烟’产业萎缩,就会发生经济持续发展乏力的困难。因此应考虑建立新的后续支柱产业。毕节地区应把畜牧业做为后续支柱产业之一加以大力扶植。”

在对毕节化肥厂“6改12”过程中,也是钱老亲自给农业部顾部长写信。由于当时国家从化肥厂生产宏观布局考虑,只同意毕节化肥厂先行“6改10”,在对化肥厂的改造过程中钱老积极向上级争取,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最终毕节化肥厂按“6改12”立项实施。


交通动脉 规划指导

交通是地区发展的动脉。2000年就隆百铁路线路设计的问题,钱老亲自给国家计委写信,信中写道:“发挥这些地区的矿产资源优势,走工业化、城镇化的路子是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摆脱贫困的最好出路,而前提是必须加强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最重要的修一条铁路。”隆百铁路经过的地区多数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同时也是煤炭、磷矿、重晶石等资源富集的地区。铁路向北通四川、重庆,是西部地区出海路径最短和最便捷的运输通道。向南接入田龙铁路(田东——龙邦)到达龙邦口岸与越南相接,又形成我国西南乃至西北地区新的进出境铁路通道。其中织金至毕节铁路位于贵州省毕节地区境内,线路全长80.1KM,线路桥隧比约73%,全线设7个车站,毕节东设综合货场,按直通运输条件设3条货物线。而这样的线路设计离不开钱老的建言献策,并亲自参与可研报告的编制。


心系教育 科技扶贫

钱校长除了关心毕节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十分重视教育事业。他说:“人是社会发展最关键的一个因素,所以教育和人才绝对不能轻视。科技扶贫的力度要加大,要使民族同胞中贫困户尽快解决温饱。”

1993年,钱老参加了毕节试验区5周年工作总结会议后,提出要到民盟联系点何官屯镇看看,他走进了哈喇寨民办小学的教室,关心教师工资按月发了没有?学生的桌椅够不够用?是不是每个娃娃都有?听到老师们肯定的回答才放下心来。

1997年,毕节试验区面临着脱贫致富、发展经济的艰苦任务,又面临着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的重任。钱校长号召人们都来关心贫困地区,帮助贫困地区;同时鼓励毕节试验区在经济开发中要重视教育,重视培训人才,重视把树人与经济开发、生态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

由钱伟长先生牵头,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等11个单位,捐资20万元人民币在大方县羊场镇助建“毕节地区实验学校”,毕节地委、大方县、羊场镇各配备20万,共计80万元全部用于学校的建设。


图片

1997年中共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国家民委、全国工商联助建毕节地区实验学校

(毕节政策研究室供图)


这次捐资办学具有深远意义,正如时任专家组副组长的胡敏所说:“钱老之所以倡导它,因为它是一个开发项目,要通过它摸索一条在贫困地区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振兴经济的教育改革路子,在全地区起到实验示范作用,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1997年,在毕节地委、行署的努力下,毕节地区图书馆建成。5月22日下午,中共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试验区顾问组等急贫困地区之所盼,向毕节图书馆捐赠图书1.1万册和人民币7000元。钱老个人还向毕节地区图书馆捐赠了“联想586”多媒体计算机一台和图书600册,并为地区图书馆题词。在捐赠仪式后的参观中,钱老看着崭新的空书架,风趣地说“好啊,等书!这下你可有用武之地了”。

1999年5月,钱伟长先生及夫人孔祥瑛在考察大屯彝族土司庄园时,得知部分孩子因贫困而失学,现场将身上所带的1200元钱交给随行人员资助贫困孩子,支持大屯民族乡中心小学的18名辍学儿童重返校园。这种资助一直持续6年,直到18名儿童先后完成学业,并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读书深造。


图片

1999年5月17,钱伟长先生在毕节试验区十周年总结研讨会上讲话

(毕节政策研究室供图)


2006年4月20日,毕节学院正式成立。当然,这也离不开钱老的努力。当时成立毕节学院,符合条件的教师人员不足,但由于毕节地区的特殊性,教育事业对于毕节来说尤为重要,在钱老的帮助下,毕节学院最终得以成立。


文化遗产 守护传承

钱伟长先生一直以来都十分关注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大方漆器是贵州省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瑰宝,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1988年,钱老在大方,参观该县生产的漆器工艺品后欣然挥毫题词:“发扬民族风韵绚丽多彩的工艺传统”。2008年,“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99年5月18日至19日,毕节试验区10年总结暨研讨会在毕节隆重举行。86岁高龄的钱老从北京赶来,如期参加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钱伟长先生偕夫人孔祥瑛,来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毕节大屯彝族土司庄园参观考察,他要求文化、文史部门认真加以保护。


山乡巨变 山河锦绣

毕节的变化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在党的领导下,在各民主党派的支持下,毕节人民积极改革,大胆实验,踏实进取,勇于创新,不畏困难,艰苦创业,在“苦甲天下”的喀斯特土地上结下累累硕果。创造了从不宜生存,到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佳话,让“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毕节成就了“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典型”。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的重大跨越,实现了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重大跨越。

2020年11月23日,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的通知》(厅字〔2016〕16号)和《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印发<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开办发〔2017〕56号)精神,经县级申请、市州初审、省级审核、第三方机构实地评估、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省人民政府审定、社会公示等程序,紫云县、纳雍县、威宁县、赫章县、沿河县、榕江县、从江县、晴隆县、望谟县9个县符合国家贫困县退出条件,同意紫云县、纳雍县、威宁县、赫章县、沿河县、榕江县、从江县、晴隆县、望谟县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其中的纳雍县、威宁县和赫章县三县都属于毕节。自此,贵州省66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如今的毕节已是旧貌换新颜。走在毕节市的街道上,感受着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毕节城市里高楼耸立,广场周围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已成为重要的文化中心。虽是工作日,图书馆里也有很多安静读书的读者,大厅中有智能服务的机器人,墙上依然挂着1997年开馆典礼时钱老为其题的字:“充分发挥图书馆功能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做贡献。”


图片

钱伟长先生为毕节地区图书馆题词

(毕节杂志社供图)


图片

毕节市七星关城区同心城市公园福禄考花开正艳

(毕节杂志社供图)


追随着钱老的足迹,从毕节市来到大方县,虽然是盘山公路,但路途十分顺畅,如今板油公路和水泥公路,路程只需要一个多小时。而钱老当时考察时,路况还不是很好,多为土路,需要颠簸半日才能到达。盘山路上,路两旁放眼望去是漫山遍野的绿色,许多区域是为了生态保护而进行的封山育林。如今的生态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政府的号召下,百姓们退耕还林或改种经济林,既可以提高经济收入又可以保护环境。

在大方县,我们走访了羊场镇理化中学,也就是曾经钱老牵头资助的毕节地区实验学校,学校办公室的钟华主任曾见证了钱老当时的捐助活动。如今的羊场中学包括初中部和高中部,学校刚刚新修建了橡胶操场、综合楼和宿舍楼,校园里书声朗朗,一批学生正从医务室打完疫苗出来……

与我们同去的杨晓艳老师是一名扶贫一线的工作者,曾在大方县负责扶贫异地搬迁的安置工作,路上杨老师与我们讲述了许多扶贫工作中的故事。我们也走访了大方县的扶贫安置点,这里是恒大集团对口帮扶的区域,如今这里住满了异地搬迁的人员,政府不仅为他们解决了住房问题,还会对这些人们进行技能培训,确保脱贫以后不再返贫。同时企业对这里进行资源整合和旅游开发,每年收益的一部分会做为分红给这里的百姓。

在与当地人的闲谈中,了解到当地普通百姓如今的生活状态,生活富足,温饱早已不是问题,孩子教育得到高度重视,旅游休闲也正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从言语中我们也能感受到那种从心底散发的对家乡的骄傲。

毕节政策研究室的孙卫义主任从试验区成立便在此工作,可以说是见证了毕节脱贫攻坚的整个过程。提到钱老,孙主任说,“钱老当时已经八十多岁了,他还能亲自过来,毕节人民十分感激。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次钱老来的时候不小心摔了跤,脸上还带着淤青,但仍然坚持考察,令人非常感动。”后来我们从保存的当时录像视频中也看到了坐在台上讲话的钱老,虽然面部有伤,但精神饱满,慷慨激昂。这就是因为心中的那份挂念吧,因为有了牵挂,所以充满力量!

2008年9月23日,在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20周年座谈会议上,为感谢专家顾问组为毕节地区发展做出的贡献,钱伟长和厉以宁等专家被授予了“毕节地区荣誉市民”。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钱老的扶贫事迹便是诠释,无私奉献,锲而不舍,情洒乌蒙山乡,一次踏入,一生牵挂,用生命的热诚践行着使命和担当,是我们后辈永远的学习榜样。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清明前夕,我校师生代表循着每年的惯例,前往滨海古园祭扫缅怀钱校长。同学们用白毛巾擦拭铜像、墓碑,去除杂草枯叶等,向老校长夫妇表达深切的怀念。




百年追梦前后继 初心不忘创一流

情系乌蒙甘奉献 扶贫帮困为国谋

这是一个关于扶贫的梦想、奋斗和奇迹的故事

它辉映过往,更照亮未来!


来源:图书馆


上一条:走深走实校地合作,让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流动!上海大学党委与嘉定区委举行联组学习

下一条:推进两代“90后”的对话!党史学习教育中央宣讲团来到上海大学!